延伸阅读:《元图像:图像及其理论话语》,[美]W.J.T.米切尔著,唐宏峰译,世纪文景 | 上海人民出版社,2023年1月。 新京报:能否分享一下当时是怎么“破案”的? 唐宏峰:《点石斋画报》上有一张酷似照片的大象侧面像,形式与风格与其他图像非常不同,显然并非点石斋画师所画。后来,我在美国《哈珀周刊》上发现了一张名为《亚洲之光——来自暹罗的白象》(“The Light of Asia”- White Elephant from Siam)的图像,点石斋图是直接复制了此图(裁切掉了两边的边缘部分)。点石斋所使用的照相石印术可以做到这一点——即直接复制印刷原图,这与传统木刻、雕版和石印等图像复制技术不同。《哈珀周刊》图标注“photographed by……”,但实际并非照片,而是画师临摹照片作画。当我在上海历史博物馆调阅点石斋画稿时,看到《暹罗白象》并没有图像,只有上部的文字,这证实了我的猜测,这张图并非点石斋画师所画。
《亚洲之光——来自暹罗的白象》(“The Light of Asia”- White Elephant from Siam),《哈珀周刊》,1884年4月19日。受访者供图。
而当我向工作人员展示《哈珀周刊》图像时,他们也很兴奋,因为跟这批画稿一起保存的有一张西方画报单页,正是1884年4月19日的《哈珀周刊》!长久以来,他们并不清楚此图与画报的关系。这一事实坐实了《点石斋画报》与同时期西方画报之间的交换沟通关系,也显示出近代图像-媒介的复杂系统,我在书中还原这一过程:白象实物-摄影师拍照-西方画师绘画-《哈珀周报》上的版画-点石斋照相制底版-配文字-文图共同落石印刷-《点石斋画报》上的《暹罗白象》。可以想象,那头亚洲白象经过复杂的媒介再现系统,得以呈现在晚清画报读者眼前。